×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中医治疗牛翻胃吐草

牛翻胃吐草多是老龄瘦弱牲畜由于脾胃虚弱、中气不足而引起的一种慢性病。牛多发于经产多胎母牛,因其生产过度加之饲养失调而引起脾衰胃弱。如久渴失饮而突然饮水过多,或常喂冰冻饲料加之外受寒湿或雨淋,导致外感风寒,内伤阴冷而成患。

1 发病原因

中兽医认为多是因饲料失调,如久渴而饮水过多;或由于过喂冷冻饲料,外感风寒;或畜体被雨淋,畜舍寒天有贼风,久卧湿地等;或内伤阴冷而脾衰胃弱,中气不足影响畜胃受纳和运化机能所致。牛等反刍动物在通常情况下是不会恶心吐草的,但重症后期或自体中毒等也有牛翻胃吐草的现象。多数病例与其胃肠机能减弱、前胃内容物酸度过高和前胃有炎症变化有密切关系。

2 临床症状

病畜食饲料迟细、毛焦、精神不振、肷吊,粪球粗松。久之畜体瘦弱,口中不时吐出混有黏液的草料。重者头低肷吊,四肢疼痛、行走无力、口吐臭涎、粪便带水、鼻浮而肿、腮骨肿大为本病的主要症状。多数病畜早期无全身症状,只是食欲略有减少,喜饮水。吐草时紧张,头颈伸直,腹部肌肉强力收缩而呕吐,并伴有呼吸、脉搏加快。有的牲畜呕吐后并有吸入性肺炎而致病情加剧,也有的病牛在反刍过程或采食后开始反当时从口腔和鼻腔喷涌出大量水草,尤以夜间更为频繁,病畜的使役能力降低,逐渐消瘦。诊断本病时应注意与幼牛换齿、牙齿不正、吐草、舌疮、咽喉疾患、草料咀嚼压成团块等原因引起的食道阻塞、食道狭窄、炎症等不能咽下而吐出草料相区别。

3 诊治方法

本病早期应及时治疗与调理,能抑制病情发展而获得痊愈。限制病畜饮水量,虽然病畜饮欲大增,也应限制饮水直至翻胃吐草现象消失为止。

3.1 病初需暖胃温脾,用益智散:益智仁、肉豆蔻、五味子、苹果仁、青皮、当归、炒枳壳各30g,川芎20g,细辛6g,广木香、川朴、炒白芍、官桂、甘草各25g,大枣10 个去核烧焦再加生姜30g,共研细末,开水冲后待温灌服,并配合火针扎脾俞穴。

3.2 暖胃温脾,理气消积,补气止呕。香附100g,黄连50g,木香30g,生姜50g,丁香、砂仁、白术、厚朴、陈皮、枳壳、党参、茯苓各25g。粪渣粗大,加炒三仙各25g;体瘦腰胯无力,加补骨脂、菟丝子、巴戟各25g;四肢疼痛,加秦艽、伸筋草、骨碎补各25g;结膜、舌色淡白,加熟地、川芎各25g。

3.3 牛用暖胃温脾散:砂仁20g,益智仁、炒白术、陈皮各30g,豆蔻、良姜、法半夏各25g,川厚朴、当归、地姜、丁香、甘草各15g,食盐60g,共为细末,加枣10 枚,煎水冲服。或用益智仁20g,白术25g,半夏15g,党参20g,砂仁10g,陈皮、厚朴各20g,小茴香10g,肉豆蔻20g,茯芩30g,苍术15g,灶心土60g,生姜、大枣为引;也可用中药伏龙肝(灶心土)30g,藿香30g,益智仁、青皮、陈皮、广木香、法半夏各20g,豆蔻、茴香、干姜各25g,砂仁、莱菔子(炒)各15g,共煎水,灌服。

3.4 补脾益气,和胃降逆,可用六君子汤加减:党参、炒白术、陈皮各60g,茯苓、半夏、苍术、生姜、益智仁各50g,炙甘草30g,灶心土200g。水煎2 次,候温灌服。

3.5 对湿热型翻胃吐草,可行清热利湿,降逆止呕。藿香、茵陈、黄芩各50g,滑石100g,木通45g,白蔻45g,竹茹30g,旋覆花40g,代赭石150g,甘草30g,乌贼骨50g,水煎2 次,候温灌服。方中滑石、茵陈、木通清热利湿,黄芩清热燥湿,善除中上二焦湿热邪火,四药同劫致病之源,故为君;旋覆花降逆止吐,代赭石质重坠降、善镇胃气,竹茹清热止吐,三药为臣,共治吐草之证;湿困中焦,非芳香之品不能振奋已困中阳,故佐以藿香化浊醒脾,和中止呕;白蔻芳香化浊,下气止呕,二药伍之,竹君化浊除湿,帮臣降逆止呕;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诸药相配,以清热利湿为主,降逆止吐为辅,佐以芳化,主次分明,一丝不乱,用以治湿热内蕴脾胃所致的吐草,效专力宏。

3.6 后期病畜四肢疼痛时,需调经活血、壮骨强筋,用通关散:当归、白术、茴香各30g,没药、金铃子、巴戟、补骨脂、黑丑各25g。

3.7 胃寒反胃吐草,可按照病畜体重配制如下各组分。丁香、木香、木瓜、吴莱萸各60~90g,檀香、赭石、藁本、刀豆、干姜、芜荽、葫芦巴、余甘子、肉桂各30~50g,川乌、姜半夏、砂仁、苍术、佩兰各5~10g,大枣、甘草各10~20g。本方配比简单,和胃降逆,温胃和中,疏肝清胃,温中驱寒,温胃散寒,治疗胃寒所致反胃吐草效果好。

上一篇:别拿咳嗽不当回事!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