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产假政策对中国城镇母亲健康的长期影响

一、引言

201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将各年龄段人群的健康作为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一。“十九大”提倡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求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1]2019年底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出台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围绕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两大核心开展15个重大专项行动,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努力使群众不生病、少生病。产假政策作为一项保障母亲健康的重要生育制度安排,通过提供一定时长的休假让母亲从生育事件中恢复过来。2017年2月我国生育保险政策(产假政策)与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合并试点实施。河北邯郸市等12个城市率先开展,2019年年底实现全国合并实施。两险合并的目的是为了节约管理成本并提高生育保险统筹层次,最大程度保障母婴健康和母亲公平就业。但是,两险合并仍然面临着覆盖面难于拓宽的困境,有些小微企业拒缴生育保险,非正规就业者仍然无法享受生育津贴,[2-3]这意味着还有不少就业母亲无法享受产假和生育津贴,母亲的健康可能由于无法从生育事件中恢复过来而受到短期或长期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评估产假政策对于母亲健康的作用,对两险合并后生育保险的进一步改善提供科学建议。

二、文献综述

国外对于产假政策的评估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验证它对母亲劳动力市场参与的影响,涉及就业率、工资、返回原单位的比率和时点等方面,[4]二是评估它对婴幼儿健康和儿童认知的影响,大多数研究认为产假政策对婴幼儿短期健康和长期认知具有积极作用,[5-10]三是检验它对母亲健康的作用。这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目前只有十多篇实证文献,涉及心理学、医学、经济学等领域。

按照心理学理论,婴幼儿最初几个月是母亲适应新角色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内母亲角色由于提早返回工作单位而被中断,双重角色的冲突会给婴幼儿和母亲健康带来负面影响。[11]现有少数几篇实证研究证明了这一理论。一是产假太短会给母亲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延长产假对母亲产后健康产生有益影响。早在20 世纪90 年代中期,美国学者海德等人首次就产假长短对母亲精神健康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与休假12 周的母亲相比,假期太短(少于6 周)的母亲精神健康状态较差,更易于抑郁、生气和焦虑。[12]查特吉和马科维茨(Chatterji&Markowitz)就美国产假时长对母亲产后抑郁症的研究得出同一结论,随着产假时长从少于6周延长至8或12周,母亲产后抑郁的症状会有所减轻,每延长一周,抑郁症就会降低6-7 个百分点。[13]格赖斯(Grice)等人发现产假时长为11 周的母亲精神健康得分比产后休假5 周的要高。[14]不管产假是有薪还是无薪都会减少抑郁症,改善母亲总体健康状况。[15]二是产假并非越长越好,而是应该适宜。贝克和米利根(Baker&Milligan)的研究表明加拿大的产假从半年延长至一年时,对母亲健康自评、产后抑郁和产后身体健康并没有起作用。[16]达格(Dagher)等人使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测量产后抑郁和简表-12(SF-12)测量母亲身体和精神上的健康,研究结论与他人也是一致的,延长产假有利于减轻产后抑郁,对于身体和精神健康都是有益的,但是,产假达到6 个月时效果最好。[17]总之,产假对于母亲精神、产后抑郁的作用呈现U型关系,太短或太长都不适宜,12周时精力最为旺盛,15周时精神健康最佳,20周时最有利于适应母亲角色。[18]三是产假对母亲健康的影响不仅仅是短期的,也会起长期作用。阿文达诺(Avendano)等人利用欧洲健康、老龄化和退休数据库(SHARE)分析产假时长(12-24周)和生育津贴补给率对16-25岁生育第一孩母亲40年后的精神健康的影响,表明更慷慨的产假政策(产假更长、津贴越高)对母亲产后的精神健康有益,这种影响将会持续到年老时,减缓年老时患抑郁的风险①控制变量包括一些人口变量,诸如产前是否就业、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孩子数、同期群、平常生活健康分类(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score)、吸烟次数、喝酒次数、生育孩子的年龄、产后工作年限、收入等。。[19]古尔兹更和汉克(Guertzgen&Hank)证明西德于1979年将产假从2个月延长至6个月后,对母亲的疾病产生长远影响,产假长的母亲在生育后的第28年患病率低于产假短的母亲。[20]

上一篇:城乡慢性病患者医保报销情况分析与政策建议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