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防汛期间疲劳驾驶对行车安全的危害与对策
人的疲劳一般有急性疲劳和慢性疲劳之分。对于急性疲劳是因一时的体能消耗没有及时得到休息调整而发生的暂时性疲劳。而慢性疲劳是因长期劳累得不到很好的休息,逐渐累积形成的。急性疲劳反应明显,所以容易引起注意,只要作适当的休息,就能调整好身体而消除疲劳。但慢性疲劳则不同,它需要长时间的休息,才能使身体得到恢复,由于是日积月累形成的,不易被驾驶员注意。对于水利部门的车辆驾驶员而言,由于汛期出车任务重,连续行车的几率大,对于疲劳驾驶更应该从主观上加以重视,避免发生交通事故。一、疲劳的表现形式驾驶员产生疲劳后,精神方面主要表现为思想不集中、注意功能失调、反应迟钝;视觉不清晰、思考欠周到、判断失误;注意范围变窄、情绪急躁、焦虑、困倦瞌睡等。身体方面主要表现为动作迟缓、手脚麻木、操作技能下降、全身有倦怠感、沉重感等。二、驾驶员造成疲劳的原因1、睡眠不足造成疲劳。据研究,成年人一昼夜以睡7~8小时为宜,睡眠时间达不到4~5小时,则肇事率很高。睡眠是驾驶员消除疲劳、恢复体力、进行休整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造成睡眠不足有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现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夜生活逐渐丰富,许多驾驶员不顾第二天出车,晚上熬夜过度。另有一种是连续工作过量、家务劳累太多引起睡眠不足。2、车内外环境不好造成疲劳。车内环境主要指车内温度、湿度、噪声、震动、照明、灰尘、有毒物质、仪表设计、驾驶员坐席,以及驾驶员与车内乘客之间的关系等。温度、湿度不适宜,如在夏天主汛期太热,驾驶员就会感到松懈,工作难以持久。驾驶座席的高度、前后距离、靠背角度等未调整好,在行车中操作费力,也易疲劳。车外环境主要指行车的时间、天气情况、道路条件、安全设施条件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道路、环境和交通条件。交通繁忙的市内道路、堤坝,高低不平的沙、石、土路等,都会使驾驶员付出更多的体力和精力。在城市的街道驾车,经常穿越拥挤的人群,随时都要应付意外情况的出现,需要驾驶员的精力高度集中;在堤坝上行车,需要驾驶员的动作准确敏捷,不能出差错,稍有疏忽,就有车毁人亡的危险;在高低不平的土路行车,车辆不停地颠簸,使驾驶员经常处于极不舒服的状态。以上这些都很容易引起驾驶员疲劳。3、长时间持续驾驶车辆造成的疲劳。长途或长时间驾驶车辆,由于精神高度集中,坐姿固定,不可能弯腿伸腰,部分机体受到压迫,肌肉紧张,血液循环不畅,供氧不足,也极易产生疲劳。这种疲劳如一时得不到休整,还会导致人体生物节律的部分或全部紊乱,极易发生交通事故。三、疲劳驾驶的预防及对策1、要充分认识驾驶员职业的特殊性,做好汛期出车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出车前要检查车辆,做加油和冷起动的准备工作;行驶中,观察要清楚,思维要敏捷,判断要迅速,处理问题要果断,手脚动作要麻利,还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2、行车前要充分休息,保证充足睡眠。解除和防止疲劳最有效的办法是休息和睡眠。睡眠不足是引起人体生理疲劳最直接的原因,因此,保证适量的睡眠,就成为预防驾驶疲劳的最重要措施。为了保证正常的开车劳动,驾驶员应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会合理地分配时间,切不可因娱乐和其他事务而侵占睡眠时间,只要有行车任务,就要事先给自己安排好足够的时间用于睡眠。3、行车中要劳逸结合,科学开车。驾驶员连续驾车的时间不能太长,一般驾驶3~4个小时后,选择路边或服务站等不妨碍交通的地点停车稍作休息,如下车走一走,做些弯弯腰、伸伸腿等简单动作,改善血液循环,消除肢体疲劳。行车中如感到眼睛发干、模糊、头昏脑胀,要随时停车,稍事休息。一般情况下,头脑能恢复清醒。4、要创造良好的车内环境。驾驶室要干净整洁,坐席要舒适,高度要合理、角度要适当,驾驶室应经常通风,保持空气清新。这样可使驾驶员身体安适,心情舒畅,推迟疲劳出现时间。5、要做好车辆日常维护工作,保证车辆有良好的技术状况上路。车辆技术状况不好,就会增加驾驶员的劳动和疲劳程度。如途中抛锚,会增加驾驶员的精力消耗,加剧驾驶疲劳。总之,疲劳驾驶是安全行车的大敌,只有充分认识到疲劳驾驶对行车安全的危害性,才能有效地防止、杜绝因疲劳驾驶导致的交通事故●(作者单位:淮河水利委员会233001)(专栏编辑:周权)2QQz:12么厂茵面面面毒9万 方数据
上一篇:您的腰痛是慢性腰肌劳损吗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