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中青年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研究进展

0 引言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 chronic disease,NCD,以下简称慢性病),是对起病隐匿,病情迁延不愈且病因复杂,缺乏明确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的一类疾病的总称[1]。就目前研究发现[2],世界范围内主要的慢性病包括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慢性病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其病死率已高达533/10 万,相当于总死亡人数的86.6%[3]。相关研究显示[4],慢性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够提高其健康行为,改善疾病预后,减轻负性情绪,提高生活质量。目前国内慢性病自我管理相关研究对中青年的关注相对较少。本文从中青年慢性病的自我管理现状、影响因素及干预方法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我国中青年慢性病自我管理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 中青年慢性病概述

中青年是指年龄在18-59 岁之间的人群,是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多数慢性病的发生、发展与病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关系密切[5]。随着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使得高血压、糖尿病等一系列慢性病的发病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中国慢性病报告》和《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也指出,我国中青年慢性病患者的数量不断上升。中青年承担着重要的社会和家庭责任,一旦患病将会对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负担。因此,中青年慢性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至关重要。

2 自我管理概述

自我管理(Self-management),也被叫做自我护理(self-care),但其定义目前尚无统一定论。Creer 等[6]率先提出并认为自我管理是指为改善疾病预后,个体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进行的一系列力所能及的活动。Barlow 等[7]认为自我管理是指个体通过对药物、症状、心理和生活方式适应来提高应对慢性疾病的能力。De Maeyer 等[8]则认为自我管理是指人们在身体或精神上为自己所做的事情,以维持现有的健康,并能够进行日常的活动和社交。总之,自我管理就是患者对自身疾病状况负责,以解决现存的健康问题。

3 中青年慢性病自我管理现状

国内外对中青年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现状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但就目前研究发现,患者的自我管理总体上均需进一步的提高。刘良红等[9]的研究显示,中青年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状况不容乐观,一项针对中青年糖尿病足高危患者足部自我管理现状的调查也显示[10],患者的自我管理平均得分为(20.)分,尚处于中等水平,主要表现在血糖监测效果不佳、生活方式不规律等多方面。武放[11]对中青年冠心病的调查结果指出,中青年冠心病自我管理行为处于偏低水平,其中情绪和日常生活管理不佳最为明显。中青年乳腺癌患者的不良自我管理主要表现在服药依从性[12]。中青年人群的家庭和社会角色使其在进行慢性病自我管理时出现不同于老年患者的特点,患者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和工作上,而对疾病状况缺乏关注。这提示研究者在进行慢性病相关研究时了解不同年龄段人群自我管理水平及表现的异同,并进行有侧重点的健康教育。

4 中青年慢性病自我管理的影响因素

4.1 人口学及疾病因素

影响中青年慢性病自我管理的人口学和疾病因素主要包括: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居住地区、共患病数量及疾病预后等多方面。与老年慢性病患者一致,中青年患者也表现出文化程度越高,其自我管理就越好的特点[13]。研究显示[14],中青年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受家庭收入的影响也较大,可能原因是家庭收入低,经济负担重的中青年患者在担心疾病的同时还需考虑医疗费用的问题,为减轻经济负担,患者在出现相关症状时往往不会主动就医。而在城市居住的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明显高于农村患者。Kerr 等[15]的研究指出,共患病的数目、类型和严重程度都会影响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可能是当患者出现多个疾病时,难以做到全面的自我管理。此外,疾病的严重程度可能会限制患者的自我管理。

4.2 心理因素

研究发现[16],焦虑、抑郁、沮丧等心理因素是影响中青年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的重要因素。病程长、难以彻底治愈、并发症多的特征加重了中青年慢性病患者焦虑、抑郁的负性情绪,而负性情绪的存在会降低患者自我管理的积极性,甚至出现自暴自弃的行为。自我效能作为心理因素之一,也对中青年慢性病患者的自我管理产生了较大影响[10]。自我效能水平越高,越能够促进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主动进行自我管理。因此,医护人员应重视心理因素在自我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调动患者的主动性。

上一篇:糖皮质激素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