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社会经济地位对中老年人口慢性疾病患病的影响

一、研究背景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慢性病代替传染性疾病、母婴疾病成为当前威胁人们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类型。慢性病对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多重负担,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低治愈率的疾病特征使得人们一旦患病就会遭受健康的不可逆转性损害并面临生活质量的下降;其治疗的长期性令个人、家庭和社会背负了巨大的医疗负担;其发病年龄由老年人向中年人群体的转移使国家蒙受了劳动力人口的损失。慢性病已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的关注,在学术界,阿布德尔·欧姆兰1971年提出了流行病学转变理论来解释和预测慢性病的发展趋势;在公共卫生界,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报告将预防慢性病作为一项至关重要的投资,世界经济论坛也将慢性病列为重要的全球风险之一。引起慢性病的原因除了基因、遗传等非可干预性因素,还包括诸多社会性因素。目前对慢性病的研究较多在流行病学领域进行探讨,较少研究影响慢性病的社会性因素,尤其是社会经济地位对慢性病的影响及机制。对此进行研究将有利于发现慢性疾病在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群体中的分布,识别易感群体,以便实施有效预防性干预。

二、文献综述

社会经济地位是对个人经济、生活特征的高度概括,决定了人们对于某种生活方式的选择和资源获取的能力,从而对健康产生影响作用。[1]关于社会经济地位对慢性病的影响,国内外做了较多研究。国外研究发现高社会经济地位的人慢性病患病可能性较小。[2-3]高地位群体较少酗酒和吸烟,[4]有更好的膳食结构,因此患慢性病的可能性更低。相反,低收入和缺乏教育的群体吸烟比例更高,缺乏体育锻炼,面临更多生活压力,食用高热量食品较多,从而导致其慢性病患病可能性较高。[5-6]

国内关于社会经济地位与慢性病关系的部分研究得到了与国外研究相一致的结论,认为社会经济地位低的群体更容易患慢性病。使用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13年1 717名北京市老年人的入户调查数据的研究显示,农业户口、低收入群体、低受教育群体患慢性疾病的风险更高。[7]有些研究发现社会经济地位与慢性病患病之间没有显著相关。使用北京和上海两个较为发达地区的CFPS 2010年数据研究结果显示,两地18~60岁工作人群中不同主观社会地位、不同收入群体间的慢性病患病状况不存在显著差异;然而在工作决策的自由度上,越有决策自由性的群体其慢性病患病的风险更高。[8]雷晓燕等人的研究发现教育和收入对是否患有高血压没有显著影响,仅对患病知晓有影响。[9]

然而,有些研究却得到了相反的结论,认为社会经济地位高的群体更容易患慢性病。范涛等人使用2009年中国健康和营养追踪调查数据进行的研究显示,高收入群体自报慢性病的患病比例更高。[10]高教育水平的人更缺乏锻炼,慢性病患病率更高。[11]汤淑女等人使用CFPS 2010年数据发现自评社会地位较高的人、受教育程度较低和较高的群体、低收入群体患慢性病的可能性更高。从工作类型上看,务农、个体经营的群体相比受雇群体患慢性病的概率更高,同时从事管理工作的群体患慢性病的概率也较高。[1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60~69岁老年人群体中城镇人口更容易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肌梗死等疾病。

关于社会经济地位影响健康的机制,国内外研究从理论上和实证上做了一些讨论。马默特将社会地位如何影响健康概括为几个途径,即行为方式、福利水平、心理压力、孤独与社会关系、父母的地位遗传等。[6]国内关于社会经济地位影响机制的研究较少。王甫勤使用CGSS数据和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发现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群体越倾向于积极锻炼身体,从而对自评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13]黄洁萍等人使用CHNS数据研究发现教育和职业通过行为方式影响健康,教育程度越高、职业地位越高的人吸烟饮酒现象越严重,然而体育锻炼时间越多。[14]艾斌等人使用沈阳市城市老年人追踪调查数据发现社会经济地位通过文化闲暇的方式影响老年健康,社会经济地位高的群体有更多的文化闲暇活动。[15]解垩使用CHNS数据研究了社会经济地位的医疗服务利用差异,研究发现较高社会经济地位群体有更好的医疗条件。[16]总体上,国内研究对于社会经济地位的中介机制探讨不多且集中在探讨行为方式的中介因素上,没有全面地用实证方法揭示中国不同社会经济阶层的人群在健康上存在差异的原因。

上一篇:慢性病对农村老年贫困的影响研究以新疆地州市
下一篇:没有了

Top